
溫室氣體排放
華通自2009年開始建立公司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冊,以此作為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基準年,並推動溫室氣體盤查作業,同時依循ISO14064-1查證規範建立內部盤查機制,積極進行自願性溫室氣體排放盤查,目前全企業中,蘆竹廠、大園廠及惠州廠已取得由第三方認證之查證聲明書,而蘇州及重慶廠區則自行盤查並揭露,持續不斷投入節約能源計畫與能源利用提昇以降低對整體環境之衝擊。
華通2021年的溫室氣體碳排放量總量為879,184公噸CO2, 主要來源為公司營運所需之外購電力在發電過程中所產生702,153公噸(佔79.9%),而生產製造過程中鍋爐用油、車輛用油、緊急發電機等產生177,031公噸(佔20.1%),由此可知公司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有80%來自外購電力、熱、及蒸氣所產生之能源間接排放,為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在降低電力的使用為最直接的方式,由各廠自行進行製程能源耗用減量、設備效率提升及能源管理等改善措施。
項目/地區 | 臺灣廠區 | 大陸廠區 | ||||
蘆竹廠 | 大園廠 | 惠州廠 | 蘇州廠 | 重慶廠 | ||
2019年 | Scope1(公噸CO2) | 3,760 | 235 | 147,932 | 236 | 947 |
Scope2(公噸CO2) | 122,276 | 47,905 | 334,398 | 4,666 | 69,756 | |
合計(公噸CO2) | 126,036 | 48,140 | 482,330 | 4,902 | 70,702 | |
產值(百萬元) | 9,789 | 3,963 | 9,153 | 950 | 1,553 | |
排放密集度 (公噸CO2/百萬元) |
12.87 | 12.15 | 52.69 | 5.16 | 45.53 | |
2020年 | Scope1(公噸CO2) | 4,090 | 294 | 172,462 | 224 | 844 |
Scope2(公噸CO2) | 125,903 | 52,055 | 312,937 | 4,920 | 119939 | |
合計(公噸CO2) | 129,993 | 52,349 | 485,399 | 5,144 | 120,783 | |
產值(百萬元) | 12,442 | 4,687 | 9,427 | 872 | 1,758 | |
排放密集度 (公噸CO2/百萬元) |
10.45 | 11.17 | 51.49 | 5.90 | 68.72 | |
2021年 | Scope1(公噸CO2) | 2,360 | 319 | 172,108 | 183 | 2,061 |
Scope2(公噸CO2) | 121,550 | 61,850 | 348,396 | 5,847 | 164,509 | |
合計(公噸CO2) | 123,910 | 62,169 | 520,505 | 6,029 | 166,571 | |
產值(百萬元) | 13,465 | 5,377 | 8,646 | 894 | 2,005 | |
排放密集度 (公噸CO2/百萬元) |
9.20 | 11.56 | 60.20 | 6.74 | 83.08 |
華通2021年的溫室氣體碳排放量總量為879,184公噸CO2, 主要來源為公司營運所需之外購電力在發電過程中所產生702,153公噸(佔79.9%),而生產製造過程中鍋爐用油、車輛用油、緊急發電機等產生177,031公噸(佔20.1%),由此可知公司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有80%來自外購電力、熱、及蒸氣所產生之能源間接排放,為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在降低電力的使用為最直接的方式,由各廠自行進行製程能源耗用減量、設備效率提升及能源管理等改善措施(詳3-4能源管理),未來我們將持續引進節能減碳技術,加強碳排放的管理,以達成精簡各項能源使用及提升能源利用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華通以逐年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密集度1%為目標進行管理,2021年整體溫室氣體排放量相較 2020 年增加85,516公噸 CO2 (10.8%),排放密集度臺灣區下降7.2%,大陸區則上升18.4%,主因為重慶廠擴產,並配合客戶產品發展趨勢,擴增製程機臺及附屬設備與產品結構比改變,原物料使用量也隨之增加,單位耗能上升,導致排放氣體上升,未來我們將持續引進節能減碳技術,來降低單位產品溫室氣體排放量。
華通2021年的溫室氣體碳排放量總量為879,184公噸CO2, 主要來源為公司營運所需之外購電力在發電過程中所產生702,153公噸(佔79.9%),而生產製造過程中鍋爐用油、車輛用油、緊急發電機等產生177,031公噸(佔20.1%),由此可知公司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有80%來自外購電力、熱、及蒸氣所產生之能源間接排放,為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在降低電力的使用為最直接的方式,由各廠自行進行製程能源耗用減量、設備效率提升及能源管理等改善措施(詳3-4能源管理),未來我們將持續引進節能減碳技術,加強碳排放的管理,以達成精簡各項能源使用及提升能源利用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